近日,由我校科技处(社科处)策划组织的“梵净学术大讲堂”第一期活动成功举办。此次活动共开展了七场高质量的学术讲座,分别由文学与传媒学院、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艺术学院、农林工程与规划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国际学院6个学院承办。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尚永亮受邀在文学与传媒学院举办了一场题为《读书与治学》的讲座,与该院师生进行了深入交流。他从读书的态度切入,强调读书是一项个人活动,要求独立意志和自由思想,态度是学术研究的关键。他指出,读书要保持平和的心态,需要系统的方法论,提倡“好读书,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同时,他建议读书要有选择、有方向,强调目录学的重要性,推荐阅读《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书目答问》及其补正版本等经典目录学着作。在讲座中,他还强调文学研究需要与史学、哲学相结合,深入研究应在读书的基础上进行。他鼓励学生们在读书过程中保持问题意识,制定切实可行的读书计划,积累知识,逐步推进。同时,他建议学生们宁可多写小文章,不要急于写大文章,要善于从阅读中发现问题,并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
(尚永亮教授在文学与传媒学院作学术讲座)
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楼劲以《科举制投牒自举之法溯源》为题,为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的师生作了一场精彩纷呈的报告。他从唐代科举常科贡士格局的形成及投牒自举之况出发,推溯投牒自举在察举制演进中孕育形成的脉络。南北朝渐趋流行的异地察举和求举觅举之风为投牒自举提供了基础,北朝地方官学生徒课试举贡之制则推动了其形成。在地方官学生源较为开放的传统和北朝后期游学大盛的局面下,北齐规定游学之士可与州郡学师生一并推择充举,确立了秀、孝应举就试的开放性,投牒自举之法至此已形成制度。隋唐常科贡士的相关规定和武周以来投牒自举者率多寄学应举的状态,即承此脉络而来。投牒自举的孕育形成和发展过程,与魏晋以来举贡基础拓展、科目内涵调整、考试制度完善等事态相互呼应,一起构成了察举制错综演进为科举制的连续场景。
(楼劲研究员在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作学术讲座)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原《文学遗产》编审王毅以《凤舞之美——中国古典艺术一个经典主题的形成与演变》为题,为艺术学院的师生带来一场学术盛宴。他认为,文化与艺术积淀深厚的民族,必定都有从本民族信仰与文化传统中结晶而成的经典艺术主题与意象,比如古埃及的狮身人面像、古印度的神象、古亚述帝国人面牛身的拉玛苏神像等等,这些经典意象一方面深深体现着本民族的世界观、宗教观,同时也是古典时期最重要的艺术品。而几千年中国古典艺术、古典审美中,一直不断发展、广泛深入到国民生活与艺术领域的无数角落、因此最为人们熟悉经典意象,则莫过于飞龙与舞凤(经过长期的发展,这两大主题意象又往往相互依附)。他介绍了“凤舞之美”在艺术史上是如何形成、在西周以后又是如何发展演进的,从而最终造就出中国国民喜闻乐见、凝聚一系列最美好文化理念与生活美学的艺术形象。他用30余张照片列举出大量艺术史上重要的美术作品,力求使听众了解到这些最优秀的作品的时代特点、艺术细节、它们在中国美学史之地位等等内容。
(王毅研究员在艺术学院作学术讲座)
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文明对话高等研究院副院长张箭飞以《植物人类学:概述、案例及展望》为题,与农林工程与规划学院的师生展开学术交流。她指出,最近20年,随着环境史和植物批评(plant criticism )汇流骈进,本就具有超大学科兼容能力,素以研究“活生生的社会存在”为己任,特别关注人与他者或异类(other or alien)互动关系且与民族植物学(ethnobotany)有所交集的人类学也在发生视角或范式的转向。她从代表性的关联著述里追踪物种转向(species turn)的语境,梳理植物为中心(plant-centered)的植物人类学(主要)研究路径,展望气候危机时代植物力如何重新塑造人的文化属性。
(张箭飞教授在农林工程与规划学院作学术讲座)
贵州师范大学教授、国际旅游文化学院院长、贵州旅游文化研究传播中心主任张晓松以《文旅深度融合,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为题,与经济管理学院的师生进行了深入探讨。她指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人类既是文化的创造者,又在文化的影响下不断塑造自我。从历史、艺术和科学观点来看,文化遗产具有显着的普遍价值,是最具鲜明的独特性、唯一性和稀缺性的“特意性”旅游资源。旅游作为体验性人类文化活动,能激发文化遗产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是促进文化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她结合国内外文化遗产保护与文旅融合发展案例,分享并探讨贵州省文旅产业在实现文化“转化”,促进文旅深度融合,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的理念与实践问题。
(张晓松教授在经济管理学院作学术讲座)
中国社会科学院长城学者、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范子烨以《丝绸之路上的潮尔音乐》为题,与艺术学院的师生进行互动交流。他认为,作为一种源远流长、自成体系的复音音乐,潮尔艺术一直激扬在古老的丝绸之路。在蒙古语中,潮尔原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声音同时鸣响,其含义涵盖了和声的概念。后来,凡是带有持续低音的多种形式的音乐都被统称为潮尔,相关的音乐现象则被称为潮尔现象。潮尔音乐通过丝绸之路连接了欧亚大草原,展现出无穷的艺术魅力。我国北方多民族的文化交融,使潮尔音乐呈现出异彩纷呈、激荡人心的音乐文化景观。同时,汉语文学经典对潮尔音乐的书写更使其登上了峰巅。因此,潮尔音乐成为中国古代音乐与文化融合的典范,彰显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
(范子烨研究员在艺术学院作学术讲座)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执委(颁滨笔厂贬)、国际易学联合会常务副会长陈霞就《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及翻译》这一主题与国际学院的师生进行了交流研讨。他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中国需展示“舌尖上的中国”外,还有“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并让世界了解“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需通过翻译工作实现。然而,目前我国翻译人才稀缺、翻译质量不高,影响了外国经典名着和前沿学术成果的引进,严重制约了我国高水平学术着作的国际传播,“可以说翻译问题已经成为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瓶颈”。他认为,经典着作及专业领域代表性的重要学术着作的翻译是一项艰苦的科研工作,对译者创造性要求极高。需逐步形成相对稳定的中文翻译方式,创造现代中文学术术语和学术语言。这种翻译实质上是一种原创性研究活动,需要对原文深入理解、对原文所处文化背景有整体把握,同时具备扎实的本土语言和学术知识。高水平学术翻译或高创造性翻译,非机器式的语词对译,需翻译者深度理解原文,包括原文思想、文化背景。高创造性翻译实际上是原着作者和译者共同完成的作品,译者在某种意义上是翻译作品的共同创作者。忽视高创造性学术翻译活动已成为影响中国人文社科研究健康发展的一个因素。因在人文社科领域,重要着作特别是经典着作的翻译质量,直接关系到汉语学界相关研究水平。提升中华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需高度重视翻译工作。
(陈霞研究员在国际学院作学术讲座)
梵净学术大讲堂是由我校科技处(社科处)策划打造的、面向全校师生的高层次学术讲座平台,每年不定期邀请全国知名学者来校举办学术报告和学术交流,此类学术活动统一冠以“梵净学术大讲堂”名称,有助于提升91精品国产免费久久国语麻豆的学术影响力和学校美誉度。
(供稿:科技处 编辑:张东方 一审:田淼 二审:梁光华 三审:叶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