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我校党委宣传部在博思楼105教室举办道德讲堂之包拯与廉政清风讲座。讲座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刘坤新博士担任主讲,全校200余名师生到场聆听。
讲座伊始,刘坤新用大家熟知的全国各地的包公祠引出讲座主题。她从四个方面讲述了包拯的一生,即包公之“谜”、包公之“孝”、包公之“廉”、包公之“忠”。她说,包拯并不是像民间传说那样因全身如黑炭,被其父视为不祥之物而丢弃,从而由嫂娘捡回抚养成人,而是出生在一个小官僚家庭,从小由父母抚养成人,这是包拯的身世之谜。包拯的外貌不仅不是全身黑如碳,还长得非常白净,额头上也没有月牙,也不像影视戏剧上呈现的那样身材高大魁梧,而只是中等身材,这是包拯的外貌之谜。包拯一生只断了十五个案件,其中较为有名的是“牛舌案”“匿金案”“真假皇子案”,并不像影视戏剧上展示的那样断案无数,也并非断案如神。包拯并不是像民间传说的那样被奸臣所害,也不是中毒而死,而是正常死亡,这是包拯死亡之谜。包拯在建昌县任职时,面对年迈的父母,做出一个惊人的决定,为了孝养双亲,他恪守孝道而辞官归养,这是包公之“孝”。包拯两袖清风、秉公执法、铁面无私,这是包公之“廉”。他的一位从舅犯法,仗势霸占了乡民田产,引起公愤。包拯不顾私情,毅然下令把这位从舅逮捕起来,依法处以笞刑,这就是“外甥有理打得舅”这一成语的由来。包拯认为: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包拯不但对朝政提出好的建议,而且对皇帝的失误及国事的错误能直言不讳的指出,以制止国君的恶行和暴政,这是包公之“忠”。包拯一生都在秉承这一原则,受到人民的尊重和爱戴。
通过此次讲座,同学们认识了戏曲影视之外的包拯。包拯是中国清官文化集中体现,我们在心潮澎湃之余,亦可得出一种结论,历史上真实的包拯事迹远比评书戏剧中精彩得多。
(宣传部 实习生张大顺/文 实习生张丹/图 谭钰/编 叶丹/审)
讲座现场
讲座现场
马克思主义学院刘坤新博士作讲座
马克思主义学院刘坤新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