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大连海事大学主办的“第十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论坛”在大连举行,论坛主题为“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等全国5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12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论坛,围绕大会主题深入研讨。我校教育学院院长、研究生院院长梁成艾教授,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党委书记皮坤乾教授,教育学院杨秀琴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王德召教授应邀参加了会议。
开幕式后,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辛向阳研究员作了题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显着优势”的主旨报告。在主题发言阶段,8位专家先后作了大会主题发言。本次论坛设立四个分论坛,与会专家学者分别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贡献”“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创新”“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意蕴”“中国式现代化与海洋强国建设”等四个主题,展开深入交流讨论。
在第二分论坛上,梁成艾作了题为《农民专业化发展视角下中国乡村建设现代化的演进脉络及逻辑关联》的发言,他指出,在当前全面推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时刻,探究中国乡村建设现代化的演进脉络及逻辑关联,应以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为指导,以“运动、活动和行动”这“叁动”型乡村建设现代化演进活动为研究切入点,其规范性逻辑节点是制度供给的位序变化,而幸福美好生活实现则是其整合性逻辑旨归,从而在中国乡村建设之演进轨迹及逻辑关联的精准厘清中促进中国式新型职业农民专业化与乡村振兴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助推乡村全面振兴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但这一整合性逻辑旨归的有效彰显,需要“凸显政府在乡村建设现代化变革中的主导地位、强化农民在乡村建设现代化变革中的主体地位、聚焦农民在乡村建设现代化变革中的全面发展、浓厚社会在乡村建设现代化变革中的参与效应”等创新举措的助力。在第四分论坛上,皮坤乾作了题为《全面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农业基础》的发言,他指出,立足农业的基础地位和“大国小农”的国情农情实际,汲取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经验教训,我国必须高度重视和强化农业现代化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和支撑作用,直面新时代新征程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面临的突出问题,坚持规模化发展,打造产业集群;坚持科技化发展,强化产业支撑;坚持标准化发展,引领产业提质,有效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全面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农业基础。在第一分论坛上,王德召作了题为《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奋斗历程与经验启示》的发言。我校是此次论坛应邀参会人数最多,围绕大会主题应邀作为专家发言人数最多的学校,也是此次论坛唯一被邀参会的地方高校。
(供稿:杨秀琴 王德召 编辑:张东方 一审:田淼 二审:梁光华 三审:叶丹)
我校参会教师合影
我校教育学院院长、研究生院院长梁成艾教授发言
我校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党委书记皮坤乾教授发言
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王德召教授发言